掌上土木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30bfde3ed449cd7c3de1012cf0a103d_b.jpg
基层队伍A是县城的公路局下属工程队,后来单位改制成了个人的企业。队伍跟着公司干过很多工程了,管理各方面在同类型的企业中已经算是正规的,工地上没有闲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人干着几个人的活,而且还干的挺好,私人企业总是能找到那种最优秀也最实用的人才。但是毕竟是私人企业,关系色彩依然还是浓厚,各方面也是能省就省,毕竟省下来的钱都是老板的了,不像国企,挣来的钱最终交往公司。工地就是简简单单一排石灰板房,也没有办公室,所谓的工地经理也都是住的屋里摆张桌子就算住宿办公一体了。在这里虽说监督他们,但是因为之前没有做过基层,这里其实也是跟他们学习来了。
首先开工的是底基层,采用的是二灰土结构,就是石灰、粉煤灰、土按照一定比例拌合后碾压而成。由于土的粘性拌合站不宜场拌,因此都采用现场路拌的方式完成。
现场拉粉煤灰的大车一车一车的拉来电厂的废弃物-粉煤灰,直接倾泻在路基上,石灰则从石灰厂直接拉到现场,由民工按照实验室计算好的数据,画好大小相同的方格,一袋一袋的摆在格里。经监理现场查验没有缺斤少两后,将石灰开袋,粉煤灰用推土机推平,然后上主要设备-路拌机,在现场将石灰粉煤灰土就打到一块,拌匀后,先用推土机粗略找平,然后再上平地机精平,最后洒水碾压,这个段落的施工才算完成。
短短一段文字,工序虽然写的简单,但是现场施工确实另外一番景象。黄河平原上的风异常的大,时不时的还来场沙尘暴,漫天的黄沙来的时候卷杂的尘土遮天盖日,工地上的粉煤灰、石灰、土被吹的四处飘散,现场站一会都得灰头土脸,鼻孔里塞满粉煤灰、石灰与土的混合物,只是不知道这三样的比例是否符合试验室的比例要求。就是这样,在大风弥漫的三米之外见不到人的沙尘中,总有一个人矗立在那里,从容的指挥着机械、民工,将工作一项一项的完成。
他就是A队的生产经理,我们都叫他老郝,可能因此名字谐音的缘故,工地上好多人也叫他“郝心肠”,老郝个头不高,比小平爷爷高点有限,40岁左右的年纪,在现场摸爬滚打很多年了,施工经验相当丰富。现场的设备、民工都归他管理,别看这些设备操作手与民工,想管好他们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个个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现场的活能少干点就少干点,谁也不愿意多干一点。“郝心肠”个头不高,嗓门也不大,但是说句话哪一个也都屁颠屁颠的赶紧跑着去干,这个本事可不是一般大学生能学得来的。现场的所有设备,他全部都能操作,哪一个干的实在满意不了,他喊下来自己上去亲自来,不服不行,他搞出来的却是又平又好。
每天下了工回到队伍驻地,“郝心肠”第一件事就是洗脸,洗完脸顿时能白很多,可不是现在的美白产品能比的,因为粉煤灰暴的实在是太黑了,可是现场也有石灰,不知道为啥没把脸暴的白一点呢?除了洗脸,“郝心肠”一般不洗头,因为洗了也是白洗,第二天现场一暴,接着又脏的不行。他的发型留的像美国大兵式的头,头发齐刷刷的向空中傲立着,由于天长日久的不洗头,头发都基本成了一体的,固化了,比现在用了发胶还管用,显得他那小而硬朗的形象更清晰了。
队伍总工兼实验室主任则是另外一个风格,老邱,由于主要从事室内工作,又需要天天与监理、项目部的人打交道,整日打扮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逢人先奉上笑脸,遇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那时候就觉得这人特别适合干工程这行,以后一定会有发展,果不其然,十年之后某次试验培训时碰到他,他已经成了A队伍企业的顶梁柱。
尽管是负责后场的工作,可是老邱整天也是忙的团团转。原材料进场要检测,石灰的剂量合不合格,各项材料的掺配比例对不对,现场压实度合不合格,七天后试件强度合不合格,整天实验室里取料,制件,一刻也停不下来。因为他做的这个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停滞了,现场“郝心肠”就没法往前推进,因为监理不允许。
那时候碰到很多的问题,石灰的钙镁含量不合格,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够等等都可以通过改进解决,只有一个问题,二灰土的现场压实度确实一直很难达到要求的96%,现场检测的时候没办法,老邱都是通过偷偷扔个小石头在里面等方式想法设法的达到,但是如此下来也不是办法啊,我与老邱在现场与“郝心肠”试验过多次,各方面都严格按照规范施工,使用压路机强震之后,一遍遍的测压实度,可是压实度逐渐增长到95之后,就不再增长了,再震反而压实度开始下降了,没有例外,普遍都是这种情况。我咨询项目上多人,根本没人对此有过多的关注。我开始查阅资料,刨根问底的想知道为什么,研究石灰、粉煤灰、土的密度,以及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料强度,现场压实度与压实遍数的影响等等,甚至还研究了石灰粉煤灰掺配后产生的化学反应对压实度的影响,国内的很多写的关于“二灰土”的论文都是偏理论的,而且大部分是抄来抄去,没有什么参考的价值。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找到这个问题的一个定性,国内顶尖的路面专家、“强基薄面”的提倡者,沙庆林院士在有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二灰土现场施工由于各方面原因,压实度往往很难达到现行规范要求”。
但是沙院士的文章终究不能替代现行规范,现场给监理讲沙院士也不起作用啊,还不如给他两盒烟管用,但是我心里也就有数了,不再为此担心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我也通过这期间的查阅资料、现场试验、数据分析,写了一篇“二灰土”方面的论文,也算这一时期的一大收获。

收藏
0 条回帖
需要登陆后才可进行回复 登录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掌上土木社区

GMT+8, 2024-4-23 16:29 , Processed in 0.145328 second(s), 33 queries .

Discuz! X3.4内核驱动

© 2015-2016 QiaCao.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