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土木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即将出发,即将去米国的筒子们,为了给你们展现一个美国生活、学习、工作等的真实图景,特找来一篇分享贴。他们来自各个专业,也正在经历不同的人生。希望他们的经历和体会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QQ截图20150812232935.png
 Q1. 能否向各位亦鸥天下的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比如你国内的学校(或者什么档次),哪年申请出国的,什么专业,硕士还是博士,在美国的学校(或者什么档次),以及留学经历(毕业时间),现在状态(学生?博后?工作?回国?)
  我原来是在哈工大的土木工程专业读本科,在2009的时候到西北大学读机械工程系的博士。五年半后,也就是上星期刚刚论文答辩成功。下个月开始工业界的工作。
  这里补充两句,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土木工程的本科会到机械工程读研究生。 机械工程系下面涵盖了生物、机器人、力学、材料等多个分支。我本科专业偏工程力学,所以来机械工程读研究生算不上跨专业。
  Q2.我们从你申请留学开始。你觉得你当时能够成功申到美国,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比如高GPA,高GT,陶瓷,科研经历等等)你有什么愿意向现在的申请人分享的申请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吗?
  最 重要的还是陶瓷吧。当时申请的时候拿到的最好的两个offer都是跟我本科导师的帮助密切相关。很客观的说,凭我的非常惨的头两年GPA(这不是谦虚的说 法,确实是平均分低到 70分的那种),我绝对是高攀了这两所学校。 本科导师在业界名气大,而这两个老师都是跟她算认识,所以推荐信自然就有分量。特别是我后来西北的这个导师,当时他来工大访问的时候,我的本科导师特地安 排我去接机,在路上有机会聊聊天之类的, 我觉得自然留下了挺好的印象。
  Q3.到了美国后,你一开始最强烈的体会是什么?美国生活和你在国内的时候的想象一致吗?
  最 强烈的体会就是一切靠自觉。特别是遇到好说话不push的老板,进度什么的都是自己掌握,所以很容易就迷失了方向。至于在美国的生活和在国内的想象是否一 致,现在时间太久,我都忘了当时对美国生活的期望值如何了,但是基本是相符合的,毕竟我也知道来读研究生肯定不可能是像美剧里那样丰富多彩,所以期望值放 得比较低。
  Q4.你到了美国后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
  遇 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找工作和写毕业论文那段时间了。找工作方面的我可以在第8个问题详细回答。写毕业论文的困难之前我也亲眼所见很多同事朋友的煎熬,当时不 能感同身受,一直到自己亲身体会了才有了真切理解。一方面写论文是对过去几年科研成果的总结。就算绝大多数内容已经写好发成文章,现在可以直接拿来修修剪 剪,但是期刊文章毕竟不会把某项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写清楚,所以在毕业论文里补写的工作量很巨大。这种长期的“脱产”写作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压力。另一方 面主要是源于我自己的“不作死就不会死”。很坦白地说,我是属于“像猪一样懒,却不能像猪一样懒得心安理得”。在最后两个月开始写论文了,嫌以前有个实验 的结果数据不好看,毅然决然要重做。这还不算,我还觉得应该补两项以前一直想做,但是拖着没着手的关于应用方面的示范例子。这直接导致了我写论文和做实验 双线作战,可想而知需要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时间。最后两个月里我没有周末休息,每天从在办公室至少十二小时,无数次在歇斯底里的边缘,而且整个人都被无名 火低气压笼罩着。幸好有同事朋友特别是过来人经常和我聊聊天排解一下郁闷,这才咬牙坚持下来。
  Q5.美国的学习、生活、科研是什么体会?
  最 大的体会还是靠自觉和独立。生活方面,这里人与人之间的空间相对更大,个人享有很多自由,但是很多事情也要靠自己,这是对自己的很大锻炼。我们都开玩笑 说,这几年书读下来,大家都成了“上得了讲台,下得了厨房,修得了汽车,理得了发”的全能人才。在学习和科研方面,没有导师的手把手一步步领着走,做实验 什么的得自己订实验用品和学习使用仪器,课题需要用到的知识之前没接触过要自己去旁听或者选课学,很多时候课题下一步往哪个方向发展也很大程度是自己掌 握。导师和同事愿意帮忙,但不会把他们意见送到手边,所以需要靠自己多思考和勤于问问题。
  Q6.针对科研型留学,你觉得怎么样才能选择一个好的课题组?
  当 时我决定跟导师之前,曾经发信问过他组里学生的意见。假如学生对导师的看法是正面的,他们一般不会吝惜溢美之词;假如他们不满,那么他们的简短回复可能 “无声胜有声”。而且一个教授很有可能对自己学生的态度和对其他学生的态度会不一样,我就听说过不少对自己组里学生刻薄,但是对外面学生和蔼可亲的,所以 要确保打听的时候问对人。
  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导师,他对学生认真负责,也很尊重学生的意愿。硬要挑刺的话,正是因为他不push,很多时 候我就自己懒下来了。所以对自己自制能力不自信但是想出科研成果的同学,找个稍微push的导师其实不是下策。但是我要强调,不管如何,导师必须是合理的 push和尊重学生,每周三次汇报工作和强压学生做一个没有未来的课题方向绝对是雷点。
  身边的朋友有太多遇到极品导师的血泪故事,不分导师 种族和资历。擦亮眼睛是正道。我学校有些系学生刚进来第一年或者第一个学期不进组,允许学生和教授的双向选择。如果有这种条件的话,不妨充足利用时间多方 了解再做决定。导师可以说是博士期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慎重选择绝对没有错。
  Q7.你的专业好毕业吗?找工作的大致趋势和出路如何?可以去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样的职位?大概待遇如何?
  机械工程系的毕业难度应该跟普通工科学科持平。我入学的时候,系里招生老师说我们系的博士的平均毕业年限是5.4年。机械工程下分支太多,找工作趋势和出路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不再赘述。力学方面假如偏材料,工业界的工作很有可能会受到身份限制。
  Q8.你在找工作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找工作最大的困难就是身份限制太大和海投无面试。我这里只谈工业界的工作。
  针 对第一个困难,我建议及早跟师兄师姐了解哪些方向是受到“技术出口限制”管制和国防军方应用的。一般这类方向的工作都不会招非公民,不管你的专长对么对 口。那么你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课题方向找一个民用的角度扩展下去。我还是拿固体力学作为例子。对于涉及微制造的方向,英特尔是最对口的公司。可是CPU技 术受出口限制,公司需要花很大力气帮中国公民办类似“豁免”一样的证明,因此他们就不愿意招中国人。对于复合材料方向,波音无疑是理想公司,可是非美国公 民基本不用考虑。类似的还有激光、超声波等方向,军用色彩太浓,非公民也没戏。相反,对于有限元模拟,飞机厂商无疑是大雇主,但是还有广大汽车厂商、医疗 器械、电子产品等民用行业需要,那无疑多了更多的选择。
  第二个困难涉及修改简历的方方面面,要详细阐述起来估计一篇文章也说不完,我就简单 提一下。公司第一轮筛简历主要就是“关键字”搜索,我们的目标就是简历能通过第一轮海选进入真正招聘负责人的手里,所以要针对具体职位来改简历来加大“关 键字”匹配度。此外,还要多和同学同事互改,他们能看到我们自己看不出来的微小错误。关键是要对自己的背景和工作职位有充足了解,因为同学互改也好,学校 职业中心也好,他们只能动的是表面,假如简历内容就跟工作职位契合度不高,那么无论别人怎么美化都终究事倍功半。
  Q9.你认为找到好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有什么是需要我们早早开始准备和锻炼的?
  最 重要的因素是方向热门和有人内推。凭我自己的经验,一般发到系里maillist的工作职位成功率高。特地来学校招聘的公司面试机会也比较高,但是来招人 的一般对应本科生,对博士生对口的研发部门没有发言权,所以他们很多情况也只能把简历带回去。网上海投成功率是最低的。如何改简历这些我就不详细展开了, 去找找学校的就业办公室比较有针对性。
  需要提前锻炼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大家常说的communication skills。这不是短期以内就能速成,所以需要长期积累。找工业界的工作,过了简历筛选轮,技术方面可能已经不是面试官考察的重点,他们找的并不一定是 最牛的候选人,而是一个他们愿意一起工作的同事。在这种情况下能和面试官得体交谈,能把自己的技术能力表现出来,能随机应变回答面试问题并时刻记得推销自 己就变得非常重要。很多到公司所在地的面试还涉及和面试官一起吃饭的环节,应聘者总不能在去饭店的路上或者上菜前完全谈工作吧,总得谈一些非技术的话题 吧,那就要求应聘者能自如谈论自己的兴趣爱好、最近的新闻事件乃至体育赛事。我今天恰好还和导师聊到这个话题。我原本以为找教职的话把发的paper砸到 招聘委员会脸上就可以了,不会说话就不会说话呗,反正以后只要没合作就可以跟其他教授老死不相往来。导师纠正我说,除非你是爱因斯坦,那你想怎么古怪都 行,要不然招聘委员会在招新教授的时候也很注重应聘者的交流能力。教授出去推销自己科研成果拉科研经费,也是需要人际交往能力。
  我有几点小建议:
  1)多参加系里或者学校的happy hour之类的活动,而且不要老跟自己的同事或者中国人混在一堆,要强迫自己跟陌生人谈话。
  2)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一般都会有社交晚宴什么的场合,也照样这样做。假如觉得找教授聊没意思,找其他学生和博士后聊。
  3)一般学校都有soft skills相关的讲座和短期教程,一定要抓紧机会多参加。
  4)多锻炼提高做报告的水平,不管是往学术界还是往工业界发展,能自如有效的讲ppt都是无比重要的。同上,学校一般会有讲座和短期教程,可以多参加。
  5) 多看新闻多看报。我不主张特地去看大量美剧大量电影,毕竟咱不是这出生的,不了解某些文化现象很正常,而且这产出/投入比太低。最有效的是每天花15分钟 读读google news的新闻,国际国内文化科技新闻要点一网打尽,何乐而不为?假如时间充裕,听听/看看NPR新闻也很有意思。不需要当作阅读理解一样精读,像看中文 新闻一样重点看标题快扫正文就可以。
  6)在找工作的时候,多利用学校就业办公室的服务。比如说我学校的就业办公室有模拟电话面试和面对面面试,我觉得帮助非常大。
  Q10.你觉得你的专业是“坑”专业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你觉得有专业是吗?
  我 的机械工程专业还好。不管什么专业,做纯理论方向的都会面临找非学术工作的困难。机械工程专业下涵盖多个分支,包括材料、机器人、力学、生物等方向,其中 的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方向,除非做有限元,就属于比较难就业的。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以后就是想找教职,所以我不在乎方向”。我同意没有必要转专业转方向 来迎合甚至追逐热点,但是最好是做好两手打算,这样即使几年后想法改变了也会有余地。比如说,我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想做教授,所以课题方向也偏实验和 理论,还跨学科。无奈两三年后意识到自己不是做学术的料,也没有拼终身教职的吃苦劲,想毕业后找工业界的工作。这个时候发现对找教职有帮助的好课题对找工 业界的工作没有什么用——做科研所用到的仪器非常小众,很难找到相符合职位;而且所谓的跨学科,我可以做的,化学或者材料老本行的肯定做得更好,公司也更 愿意招他们。
  根据跟周围朋友的交流来说,生物化学类是个“坑”,尤其是想找学术方面发展的,竞争之激烈,教职位置之少都是令人乍舌的。
  Q11.你是否同意CS现在特别好找工作?如果是,你觉得是否应该鼓励很多不好找工作的专业的同学转CS?
  CS 确实很好找,而且不止是CS本专业的,跟大数据相关的在统计系和工业工程都有涉及,这些方向都比较好找工作。至于是不是要转专业,还得看个人的兴趣,很难 一刀切的断定。读硕士还好说,读博士周期太长,万一读完之后CS方向不热了怎么办。我个人建议多跟校友和前辈了解一下本专业哪些方向比较好找工作,在做课 题的时候可以往这方面靠一靠。举例子说,我的机械工程固体力学方向,有限元模拟是最好找工作的。假如我早些知道,我就会主动要求在课题里多加上模拟方面的 工作。
  Q12.你如何看待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这个问题,不论是现在考虑还是未来考虑这个问题,你觉得这两种选择各有什么利弊?
  这个问题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各人情况也大不相同,我就此跳过。
  Q13.最后,如果让你给即将踏上美国土地的后辈们提建议,你会说什么?
  (1)维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在研究生这几年里,顺风顺水的情形太少,很多时候都能体会到孤独挫败和失望。远在异国家乡,对家人还是“报喜不报忧”的好,免得他们担心。所以好朋友的陪伴和开解绝对是让人保持身心健康的良药。
  (2)保持积极乐观,当觉得自己撑不下去的时候,主动寻求帮助,不管是导师、同事、朋友还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千万不要硬扛和钻牛角尖。有个工大的校友在美国的时候非常可惜的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这对我触动很大。要坚信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3)以开放的心态尝试新事物,在求学挖掘知识深度的同时扩展生活的广度。这里不是让大家去嗑药酗酒疯狂参加派对,而是指勇于离开自己的小圈子并对这个新环境保持好奇——多结识人,多尝试别国食物,多开拓课外活动,多接触非本专业的课程。

收藏
0 条回帖
需要登陆后才可进行回复 登录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掌上土木社区

GMT+8, 2024-4-19 12:05 , Processed in 0.132343 second(s), 33 queries .

Discuz! X3.4内核驱动

© 2015-2016 QiaCao.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